小时候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校长,是三好学生。但是我一进初中就有一种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感觉,知道自己很努力,但是成绩让我失去了信心。当时想不出是什么问题,只好用牙刷题,然后就到了中学的位置。直到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才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发生在小学。
从学霸变成学渣的孩子,大多在小学阶段就有这三个共同特点。我希望你的孩子不在其中。首先,习惯死记硬背的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记忆期是在13岁之前。因为记忆的优势,有些孩子习惯死记硬背科目,不管数学,语文,外语,拿起书就是背。小学题简单,知识点少,延伸空间小。所以死记硬背应付小学知识就够了,自然可以成为学习霸权的角色。
第二,只看课本。有些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要翻课本,几乎每一章都能记住。所以,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考验”。但他们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看课外书,被认为是浪费时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孩子,在学习上是一个潜在的差生”!阅读不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也是为了孩子的理解、认知、想象、知识和逻辑思维。这些能力是以后学习写作文、解决数学题、学习历史地理、解决物理化学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第三,只会刷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如上所述,孩子们死记硬背数学。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刷题,做卷子。小学题有限,10套20套试卷自然能解决小学数学。但是初中就不一样了。考验孩子的是孩子的思维。立体几何测试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函数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想学好初中数学,需要懂得数形结合,如何变换,如何分类,如何归纳,如何类比等。这一切都是对思维的考验。如果只能刷题,那就只能在初中数学面前举手投降了。
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在小学阶段养成,所以聪明的家长可以忽略小学成绩的欺骗,想培养一个真正的学霸,而不是看小学成绩,要把握习惯和思维的培养。
历史问题抢答、成语接龙、听故事猜成语等。
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盛世与治世、条款与协定、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内容分类:
区域分类
历史课根据区域内容分为多种如世界历史,指全世界的人类历史。地方区域有亚洲历史、欧洲历史、拉丁美洲历史。想再小一点的区域历史有三晋地区史,长江流域史等,更小一点的级别是地方志和个人志。
年代分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类,如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等。也有以历史上某个特殊年代为特征,如欧洲文艺复兴史,还有远古史,据说在猿人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记录了。
国别分类
如中国历史,日本历史,美国历史和埃及历史等。
理解记忆法:理解事件的发展,明白历史事件这么发展的原因,有些内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记忆。有很多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过长,这个时候一定要化繁为简,可以运用公式法进行记忆。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上一篇:初中历史知识游戏卡片制作
下一篇:初中生必备游戏知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