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老师将知识点融入游戏助学生记忆,这种教育方式有几点好处,首先,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有趣的,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这种教育方式更方便孩子去记忆,能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另外,这样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近日,在陕西汉中,一名美术老师在讲述中国花鸟画知识的时候,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下比较火的游戏羊了个羊传授给学生,结果非常受欢迎,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这种上课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对于这个老师的教育方式,网友们纷纷点赞。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有趣的,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人在上一些理论知识课的时候,其实都是比较死板的,而且会很枯燥。这个老师非常用心,他感受到了孩子们可能会对理论知识没有感觉,所以采用这种有趣又新颖的方式,果然是激发了,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热情,让他们非常喜欢。
其次,这种教育方式更方便孩子去记忆,能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利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快地记住相关知识点,记住画家的朝代,能够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记忆,比死记硬背要好很多,最起码有效率,能够让他们毫不费力地就掌握一些知识。
另外,这样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孩子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门课,也会越来越喜欢老师,更加有利于培养师生关系。如果说师生关系培养好了,那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就会非常省事省力,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游戏当中。
以上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
考情分析: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在教资科目二考查中属于游戏活动指导这个部分的内容,游戏一直是教资考试中较热门的一个部分,所以这一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备考内容,在考试过程中会以单项选择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下面我们重点讲解一下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解:
游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是出自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在外部的要求和控制之下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行决定玩什么、和谁玩和怎么玩。
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是真实生活与想象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了其知识经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幼儿的游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控制,可以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例如把小板凳当做小汽车,把小木棍当做手枪等。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更多的是注重游戏本身的过程,重点是去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是非生产性的。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中获得愉快的体验。由于不受外部的控制,幼儿在游戏中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能够感受到轻松愉悦。
【知识点巧记】煮(主)甲(假想)鱼(愉悦)不创造财富
试题解析案例:
【2017年下】
操场上新安装了一个投篮架。幼儿经常在这里玩投篮游戏。一天,几个幼儿带着笔刷和水桶来到这里,他们快乐地粉刷投篮架,之后开始往篮筐里灌水,有的从上面管,有的在下面灌,再装。再灌……,反反复复,忙得不亦乐乎。
教师是否应支持这些幼儿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教师应该支持这些幼儿的行为,具体理由有以下几点:
(1)材料中的幼儿正在进行自主游戏。他们的探索行为时自主自愿的,这正是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特点。“快乐的粉刷投篮架”“反反复复,忙的不亦乐”体现了幼儿游戏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材料中的幼儿把笔刷当做粉刷匠的刷子也体现了幼儿游戏是在假象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情绪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幼儿游戏主人的地位,鼓励幼儿自主进行游戏探索,玩中学,学中玩,从而丰富社会认知。
(2)材料中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配合,“有的从上面灌,有的在下面灌”,这是帕顿游戏分类中的合作游戏,幼儿在游戏是互相合作,共同玩耍,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
因此,对于题干中幼儿的探索行为教师应该鼓励、支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多为幼儿创造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一《找朋友》
1、游戏目的: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2、游戏准备:A.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B.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3、游戏过程:
A.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B.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二、《摸几何图形》
1、游戏目的:训练学生用触摸的方法对看不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巩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辨认。
2、游戏材料: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硬纸片若干,一个纸盒,一块大手帕。
3、游戏过程:
A.将若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硬纸片放进纸盒里,用手帕盖好
B.纸盒外边分别放一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C..一个小朋友把一只手伸进纸盒摸图形,另一只手在纸盒外边拿一个与摸到的图形同类的图形,然后将摸到的图形拿出来进行比较。如两只手中的图形确是同一类型,得10分,并可继续摸一次;如两只手中的图形不是同一类型,不给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项:盒子里面的图形与盒子外边的图形尽可能大小相等,否则会给儿童做游戏带来难度。当然增加难度,可以加上各种立体图形。
三、《搭积木》
1、游戏目的:A.通过学生接触不同形状的积木,熟悉各立体图形的特征.B.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游戏准备:有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形状的积木.
3、游戏过程:
A.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副积木.
B.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积木,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如:桥、房子等).
C.将各小组的作品摆在一起,由各小组推举的一名学生讲解自己组摆的是什么事物,用了那些形状的积木,并一一指出来.
D.全体学生评判出最优作品.
四、《拼一拼,摆一摆》
1、游戏目的:A.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B.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游戏准备:A.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摆的玩具。B.每个学生准备与教师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
3、游戏过程:
A.教师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让学生看见)
B.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拼摆.
C.教师将自己的玩具展示给学生看,全班同学一起评选与教师玩具相似的作品.
D.谁的作品和教师的玩具最相似,哪个学生就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五、《猜猜看》
1、游戏目的:A.通过游戏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B.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2、游戏准备:每人准备一盒积木。
3、游戏过程:A.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B.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随便摸出一块积木(不要让另外一个学生看到),然后摸的学生说明积木的特征。
扩展资料:
生活中的数学游戏就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锻炼孩子数学思维的活动。可以发现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或天赋。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确的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陪孩子玩。
在孩子一年级期间,我们经常和他玩各种数学游戏,不仅培养了他的数学思维,还由此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玩积木:积木是帮助孩子认识几何图形的最佳工具。通过搭建积木、拼装积塑,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立体意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活中的数学游戏
上一篇:巩固知识点游戏有哪些方法
下一篇:巩固知识点游戏有哪些内容